最近,《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上報道了一例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衍生細胞臨床治療導致畸胎瘤的案例。
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是一種新的潛在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其特征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為胰島β細胞的能力,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并重建血糖平衡。iPSC衍生細胞治療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存在爭議。未分化干細胞引起的畸胎瘤形成是一個嚴重的風險,但關于此現象的臨床報告很少。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報告了一例獨特的未成熟畸胎瘤,患者在另一家醫(yī)院接受iPSC衍生細胞治療糖尿病,并在國內某醫(yī)院軟組織肉瘤中心接受治療。
患者接受了自體iPSCs分化的胰島β細胞注射。兩個月后,在注射部位發(fā)現一個腫塊,并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
文中展示了該未成熟畸胎瘤的臨床,放射學和病理學特征,作者認為這種腫瘤不同于典型的未成熟畸胎瘤,特點是快速增長和局部淋巴結轉移,該新生腫瘤對典型化療方案沒有反應,磁共振成像顯示腫瘤的不均勻強化和豐富的血供。
組織病理學顯示未成熟的內胚層、中胚層和外胚層組織由骨組織、軟骨組織、血管組織和腺樣組織組成,比典型畸胎瘤具有更多的細胞異型性。OCT4和SOX2的染色在腫瘤細胞中呈陽性,然而胰島細胞染色是陰性的,基因測序顯示了許多錯義突變,但沒有觀察到異常的基因重排、缺陷或拷貝數的變化。
接受iPS細胞治療患者的畸胎瘤。(A) 在左上臂的三角肌中,觀察到一個圓形的混合密度腫塊,邊界不清,為9.6±5.2cm。(B) CT冠狀掃描顯示三角肌內有一圓形混合密度腫塊,邊界不清。(C)增強CT軸向掃描顯示不均勻和中度強化。(D)MRI T1W以等信號為主,有不規(guī)則的高低信號區(qū)。(E) T2W也顯示高信號和斑片狀低信號區(qū),左腋窩有多個淋巴結腫大。
作者提示在iPSC衍生的細胞治療糖尿病后,應更加注意畸胎瘤的形成,因為這些腫瘤比典型的畸胎瘤更具侵襲性。
iPSC衍生細胞治療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應在標準化臨床試驗中做進一步探討。
參考資料:Han L, He H, Yang Y, Meng Q, Ye F, Chen G, Zhang J. Distinctiv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Immature Teratomas Arising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Beta Cell Injection in a Diabetes Patient. Stem Cells Dev. 2022 Mar;31(5-6):97-101. doi: 10.1089/scd.2021.0255. Epub 2022 Feb 4. PMID: 35018826.(以上內容僅供學術探討)
版權所有:2014-2015 廣州市金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許可證編號:粵ICP備15000157號